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基础课)¶
约 4871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24 分钟
马原¶
- 哲学
-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 唯物论——世界本身是什么
- 辩证法——世界是怎么样的
- 认识论——如何认识外部世界
- 唯物史观——社会的发展规律
- 政治经济学
- 科学社会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 第一性¶
- 物质(或存在)具有第一性——唯物主义
- 意识(或思维)具有第一性——唯心主义
- 二元论者——属于唯心主义阵营,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 同一性¶
-
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可知论者
- 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均为可知论者,只是顺序不一样
- 一切唯物论者和彻底的唯心论者都是可知论者
-
人的意识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者
- 二元论者属于不可知论者
物质¶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最核心的)
-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
定义¶
-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发展阶段¶
-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
-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 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 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独有的)
产生过程中起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
-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重要因素?政治术语!
- 还有别的因素,只不过书上没提到
- 提到某一因素是书上没有讲的(不能说这一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但可以是重要因素)
- 是个因素就是重要因素(重要就是还可以,不那么重要,是很暧昧的表述)
意识的作用—— 能动¶
-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人和动物比具有目的性,不是给什么看什么,人是积极的
-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践¶
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靠实践来沟通
概念¶
-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实践归根到底还是属于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 实践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把脑中的物变成现实的物)
-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实践受意识的指导)
-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实践的基本形式¶
-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 社会政治实践(搞关系)
- 科学文化实践(对未知的探索)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哲学中的矛盾无褒贬之意
- 世间万物以一对一对形式存在的都是一对一对矛盾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统一和同一之间的区别
- 不是专门研究哲学,统一和同一没有任何区别
- 只是在搭配上有所区别
- 同一前面跟斗争
- 统一前面跟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我爱你)¶
-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我恨你)¶
-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激烈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缓和的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在每时每刻既同一着又斗争着(既爱又恨的关系)
矛盾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关系¶
-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二者永远相生相克、同时存在)
-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的意义¶
- 看问题一分为二(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 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辅相成,而且表现为相反相成(有时候做一件事正着做做得通即为相辅相成,正着做做不通反着做做通了即为相反相成)
认识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先有眼前的物,再有感觉思想中的物】
-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先有思想感觉中的物,再有眼前的物】
- 这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 根本区别
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错的
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 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 辩证唯物主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给我什么我看什么,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坚持能动反映论,批判直观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
一句话总结: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 能动 的创造性的过程
-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 以实践为中介 而实现的
认识的过程¶
- 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低级阶段 ,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 事物外部形态 (对向)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 形式 。感性认识的 特点 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是人通过思维对 事物内部联系 (对象)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 形式 。理性认识的 特点 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与现实中是同时存在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 辩证联系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 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
-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那些错误的观点,错在哪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两者的辩证统一,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错在哪了?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者都重要,不能厚此薄彼
- 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不要理性认识——经验主义(读书无用论)
- 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不要感性认识——教条主义(唯书本论)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
- 一是过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由背后的物质动因,是生产力与科技的发展,不是由人的思想所能决定的,任何社会的变动不是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而是背后有个巨大的物质动因在推动)
- 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并不是一个或者几个英雄人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而是人民群众)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
并不是新概念
- 而是我们先前学过的老概念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概念
- 社会存在——物质(就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
- 社会意识——意识(就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意识)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
-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地理环境【重要因素or影响作用】
- 人口因素【重要因素or影响作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
-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 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的形式
- 与阶级、利益有关——形态(法律、经济学、道德、艺术)
- 与阶级、利益无关——非形态(自然科学)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 相对 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或迟或早)和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村咋爱的能动的反作用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反义词:反动派)
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因如下
-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政治经济学¶
- 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经济)【价值】
-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及其以后的商品经济)【剩余价值】
价值是什么?——劳动¶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只有这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题和基础
- 没有使用价值就成为不了商品,也就不会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我可以获得一个商品的价值,但是要让出使用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
- 作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价值如何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见答案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实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如何表现——交换¶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eg:一只羊=两把石斧)
-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一般的价值形式
- 货币形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
- 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可以用自身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 原因: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时候可以是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可以充当媒介,使商品流通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可以不足值,因此可以是纸币(纸币零价值,故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功能)
货币的其他职能
- 贮藏手段:金银等贵金属退出流通领域被囤积起来(纸币不能执行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货币具有清偿一些债务的功能(流通手段伴随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往往不伴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过程)
价值有何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格自发波动的原因
- 供求关系(重要作用or影响作用)
- 币值(重要作用or影响作用)
- 价值(决定性因素)
价值规律的作用¶
-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哪里有钱赚就去哪)
-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
-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